近期,光伏玻璃行业迎来一轮备受关注的减产潮。多家媒体报道称,包括信义光能、福莱特在内的十大光伏玻璃龙头企业达成减产协议,计划通过封炉减产30%来缓解市场供需失衡。
然而,随着各企业相继表态,减产计划的实际执行和效果仍充满不确定性。与此同时,行业冷修规模在今年内已超过1万吨/天,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速放缓成为光伏玻璃市场的主要挑战。
根据索比光伏网的报道,十大光伏玻璃企业召开紧急会议,决定联合减产以应对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。然而,福莱特董事长阮洪良在9月4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明确表示,公司并未参与联合减产,而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市场环境波动自行调节产能。他指出,光伏玻璃的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,包括成本、下游市场需求以及供需变化,单纯的减产措施未必能有效改变现状。
同样,旗滨集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,虽然会议确实存在,但减产30%的目标可能难以完全实现。各企业根据各自的产能状况和库存情况,采取的减产措施会有所不同,因此全行业的实际减产幅度仍有待观察。
近年来,光伏行业的飞速扩张推动了光伏玻璃产能的急剧增长。头部企业如信义光能、福莱特等纷纷扩产,2023年上半年,光伏玻璃的日熔化量超过1.7万吨。
然而,需求端的增速未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,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配,光伏玻璃价格在4月和5月短暂反弹后迅速下跌。截至目前,2.0mm厚度的光伏玻璃价格已累计下跌超过20%。
受此影响,行业盈利水平显著收缩。福莱特的财报显示,虽然上半年公司实现了营收106.96亿元,同比增长10.51%,但第二季度的业绩环比出现了下滑,尤其是光伏玻璃的销售承压明显。旗滨集团的情况也类似,其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减少16.42%。
面对价格下行和盈利压力,光伏玻璃企业开始加速冷修老旧产能。卓创资讯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行业冷修或停产的光伏玻璃产能已达到12750吨/天,尤其是规模小、年限久的小型窑炉成为冷修的主要对象。福莱特、信义光能等龙头企业也参与其中,分别对部分老旧产能进行冷修,以控制供给。
截至6月30日,福莱特的总产能为23000吨/天,其中2600吨/天的产能已经冷修。同样,信义光能也有2000吨/天的产能处于冷修状态。
尽管冷修规模不断扩大,但行业库存仍处于高位。福莱特的存货规模在二季度末达到21.35亿元,较一季度末增加5.08亿元;旗滨集团的存货增长幅度更大,达到29.77亿元。
目前,光伏玻璃市场的供需平衡短期内难以实现。虽然减产和冷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供给,但在需求增速放缓和库存高企的背景下,价格筑底仍需时间。
银河期货分析指出,组件企业的开工率下降,预计光伏玻璃价格在短期内将继续承压。此外,新产能的集中释放也将进一步增加供给压力。业内分析师认为,尽管头部企业具备规模化优势,光伏玻璃行业的竞争格局相对较好,但冷修小窑炉和扩产大窑炉的过程将影响市场价格的恢复速度。
随着行业产能逐步出清,光伏玻璃的价格有望在未来逐步筑底,供需关系有望回归理性。
总体来看,光伏玻璃行业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期。尽管头部企业仍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,但价格下行和库存压力正在削弱其盈利能力。未来,如何有效平衡供需,推动行业健康发展,将是光伏玻璃企业面临的长期挑战。